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56章 地道之战 (第2/2页)
各国只不过是多存在几年,渠成却能使秦国增加几十万亩水浇田,则得千百年丰收之厚利。 从长远看,郑国实不负秦。” 监斩的李斯听到后,立即刀下留人,力劝秦王留下郑国,终于修成“郑国渠”。 果如其言,为秦国农业的发展,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战场形式,瞬息万变。 就在邯郸城内集中精力严防秦军从地下偷袭时,城上的守军突然发现大量秦军蜂拥而至。 然后站在城门两侧列队待命,但却没带云梯,显然意不在攻城,这又玩的是什么新花招? 十几辆大马车扬起一溜灰尘,飞驰电掣地赶到城下; 上面装得满满的、堆成小山般高,用篷布紧紧的绷遮住。 里面装的是什么?总该不会是炸药吧? 邯郸人可以放心,火药虽然最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,但在战国时期尚没出现,更谈不到应用。 然而秦人既把这些“不明物”弄来,就一定与攻城有关; 弓箭、滚木檑石立刻聚集到附近,严阵以待。 秦军需要“主动”,万余强弓立即向城上猛射,射得守军纷纷躲到城堞后,几乎失去打击力量; 同时,秦军卸下驾车的马匹,十几个人推一辆,飞奔进城门洞内,紧贴在城门上; 时间不长,车上便冒出浓烟,燃起烈火,那大火越烧越旺,连城上附近都能感到炙人的灼热。 秦军的这一招火攻虽然伤及不到城防士兵,却更为毒辣。 那时的城门全是木质的,以邯郸这样冶铁工业发达的国家首都,为了提高城门的坚固和厚重,也只密密的钉了许多大帽铁钉。 一般的兵器已不能将其摧毁,但它毕竟是木制的,经不住烈火高温的烧烤,时间一长,难免不成为灰烬。 一旦城门洞开,虎视眈眈的秦军还不是畅行无阻? 当然赵军会去拦阻,但他们挡得住秦军的铁流吗? 秦王对这次行动又满怀信心,急不可耐地等待前线报来的好消息。 一次次拼命争夺城头,无非是为了能够控制城门,人攻无效,却将由“火攻”来实现! 当时还没有发明“高压水枪”,秦军又以密集的箭雨阻止从城上救火的任何措施。 城上、城内,都只能瞪着眼睛干着急。 应该承认,秦军施出的每种策略,都是能立即致敌于死地的险招。 好在此时城头上已经没什么压力。 廉颇通知乐乘等注意城上防卫,自己与庞煖率军赶赴西、北两处城门,准备城门焚毁后拦截秦兵入城。 但他自己非常清楚,到那时无非是以这条命来回报几代赵王的“知遇之恩”,想转危为安的希望,实在是太渺茫了。 突然,一群人从街里推出几辆装满巨木的大车飞速奔向遭焚烧的城门; 到了门前,便冒着浓烟把巨木一层一层的码进城门洞内,塞得满满的。 时间不久,外边的大火便烧胡了城门,同时就点燃了门洞的木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