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56章 地道之战 (第1/2页)
这一招也够毒的。 因为一直没有停止攻城,守军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地面上,根本想不到还有来自“地下”的威胁。 地道一旦挖进城内,敌人突然从地下钻出来,正所谓“出其不意,必制敌于死地”。 这个方法虽然慢,却很有效。 反正秦军有大量人力,日夜不停,每天掘进十丈,掘到城内也用不了多长时间。 但是,虽然识破了秦军的阴谋,却不等于就能粉碎这个阴谋。 廉颇忧虑地提出一个难题: “消灭从地道钻出来的敌人很容易,但他们是在什么时间,从什么地点钻出来呢? 邯郸城这么大,我们不可能用那么多人力长期日夜监视全城。” 因为秦军是在大坑内隐蔽作业,周围的防卫又很严密,禽滑继他们只能从远处观察。 从迹象上分析是有挖地道的可能,根本无法判断地道的方向。 至于挖入城内的时间,更是无从查考。 掌握不住“地点、时间”这些具体要素,也就消除不了敌人实施“地道战”的致命威胁。 聪明睿智的鲁仲连、博学多能的薛琦,终究也达不到对世上之事无所不通。 廉颇的指挥部和谋士们一时都拿不出有效措施,而敌人却在一步步逼近。 邯郸的土质也很好,不用支顶,挖出的地洞也不会坍塌,秦人在黄土高坡多以窑洞为居室,对挖掘工作相当熟练。 所以他们的挖掘速度不会很慢,如果不受干扰,用不了多久就能挖进城内。 以城内现在的兵力要想出去阻止,无异于送羊入虎口。 所有聪明的人都懂得,你不清楚他的突破口,他就能随时给你来个突然袭击,让你防不胜防。 地道,给邯郸又造成一次威胁,而且是又一次非常严重的威胁。 从地道中钻出的敌人,首要目标是夺取城门,所以邯郸此时能预防的只是加强对各城门的警戒。 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隐患,进城后的敌人还能从背后偷袭许多重要目标,几乎防不胜防。 就在邯郸朝野各方都对秦军的“地道战”殚精竭虑、棘手无策时,随冯亭一同降赵的韩国人郑国献上一计。 他本是个“水利专家”,对于挖沟掘壕疏通水道是内行,并不谙熟用于战争的“地道”。 但终是性质相近,竟使他想出一个破解的好办法: 在城内挖一条环西北两面的明沟,秦军挖进城内后,肯定要先在沟处露头。 只须派百十人分段监视,就能发现他们。 地道狭窄,只能一贯而出,出来一个杀一个,一勇之夫便足以遏制他们。 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个措施确实使秦军的“地道战”终以失败告终。 但郑国后来以政治原因赴秦开修著名的“郑国渠”时,竟因为这件事使秦始皇揭穿他的真实身份,临刑时他悲叹道: “我开渠确实耗费秦国大量人力物力,从而延缓秦国灭韩赵诸国的时间; 但对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