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86章 决战邯郸(一) (第1/2页)
坚贞不屈宁死全义的裴云,使秦王对信陵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 如果三千门客的能力和气概都如裴云,对这支力量就不只是“不可忽视”,而是必须高度重视。 于是他又亲笔致书安釐王,要求一定撤回信陵君; 同时再次严令王稽、郑安平加强对漳河渡口的防守,绝不许放过魏军一人一骑。 王郑二人接到命令不敢懈怠,立即调派军兵在自己的防区日夜巡逻; 并且每天向大营报告一次,内容当然只能为“平安无事”了。 不久,安釐王也回报秦王,表示一定尽全力调回魏军。 秦王虽然在心理上轻视各国部队的作战能力,但毕竟是久经战争的“老军事家”。 为了避免出现疏漏,对各国部队的状况也一直派人密切监视,每天在地图上观察他们的行踪: 韩军被桓齮挡住进路而龟缩在陵川一带徘徊,不进不退的装模做样,构不成任何威胁; 燕军至今没翻过狼牙山,等着把给养积于充足,看样子开春前是爬不到邯郸了; 兵力最强的楚军想借道魏国边境入赵却遭到安釐王的拒绝。 后胜当然更不会允许春申君从齐通过。 信陵君再被安釐王调回,自己就可以稳坐钓鱼台,等待好消息了! 每想至此,他都会抚髯微笑: “一切障碍都已扫除,小小邯郸还能扑腾几天?” 秦昭王已年近七十,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列祖列宗的遗愿: 扫平六国,一统天下。 这并不是妄想或幻想,经过多年的积蓄,秦国,也只有秦国具备了这个条件。 范丞相把过去那种东打一拳、西踢一脚统筹为“远交近攻,逐步吞食”的战略。 按照这个总方针,灭赵,是“平三晋、并天下”的东进序曲。 所以才不惜投入巨大力量攻打邯郸。 只要拿下邯郸,赵在名义上就算灭亡。 面对灭赵的威慑力量,韩魏二国必定吓得高举双手,恳求准降; 三晋平服,燕、齐、楚谁还敢与我争雄? 以秦国兵力一意强攻,并非拿不下邯郸,问题就在于秦王总想用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。 不但要以压力迫降邯郸,对其他五国也以“不战而屈之”为上策。 所以攻邯郸并没竭尽全力,屡次受挫后,军事指挥上更是随其意而行: 想到赵国的“可恨”,就命令全部部队轮番猛攻,死不许退; 但做为一个老人,精力不继,易于疲惫。 当自己觉得力不从心时就又让将士们“休息”一段时间。 所以“西线”上的战势便呈现“拉锯”状态,时紧时松。 甚至于有一段时间他竟想先养精蓄锐,等“坍城”完工之后再毫不费力地长驱直入开进邯郸。 从理论上讲“坍城工程”的确是万无一失。 邯郸城中能人再多也没有神仙。 也不能一声“阿弥陀佛”就能测出灾难何时降临,来预防“轰隆”巨响、地陷城倒。 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,缺少精密测量仪器。 为了保密,又不能派人在地面循声引导,只靠“工兵”在地下闷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