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54章 出奇制胜 (第1/2页)
凭良心说,“鹅车”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产品。 性能非常先进,类似于现代的“坦克”。 既有良好的防护作用,又有相应的高度和一定的稳定性。 便于在运动中登城作战,是一种集防御和攻击于一身的先进武器。 使秦王和王龁、李斯疑惑不解的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,邯郸人怎么就掌握了制服它的手段? 问题仅在于他们在设计时,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它的“攻击性”上: 为了取得最大的运动速度,将车身造得尽可能的轻捷; 为了保证必需的高度,“鹅颈”的长和重都与车身不成比例,致使重心上移,容易倾倒。 在向城边运动时车上没有人,这个弱点还不突出; “鹅嘴”搭上城沿后,取得了一个新的支点,稳定性加以巩固。 但当大批士卒涌上“颈”内的梯子上后,重心更加上移,仅仅依靠“嘴”架在城沿上支持; 赵军用铁钩把“鹅嘴”拉离城沿,上重下轻的“鹅车”必然倾倒。 许多“理论”之形成,基本上都是生于“失败”与“成功”的反复较量中。 尽管“鹅车之战”又以失败告终,但秦王和他的军师参谋们还是认识到: 用常规作战解决邯郸并不容易,必须“出奇”才能“制胜”。 不久,又有人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: “砲”轰邯郸! 请注意,这里的“砲”用的是“石”旁而非“火”旁,说明当时的“砲”不同于现代的山炮、野炮、榴弹炮; 跟原子炮、电子炮、激光炮更沾不上边儿。 从字的造形可知最初的“砲弹”是一包包石头。 发射的动力也不是通过砲筒由火药燃烧产生的爆炸力推出。 秦军在邯郸城外竖起了一个个用粗圆木制成的方型框架。 底架上安放一块厚厚的长木板,朝城的一端高高翘起; 下面拴着两根粗绳,木板的另一端上则堆放了一些石头。 聪明的鲁仲连、薛琦也看不懂秦军是在玩什么新招数。 准确一点说,它应该称做“抛石机”。 在世界许多战场上都曾使用过。 至于是谁用得最早,拥有“专利”,限于条件,也没有必要用它为我们中国争“第五”大发明,就不考证了。 反正它从没像“四大发明”那么露脸。 坦率地说,王龁对于这种武器的作用也没多大信心。 进攻之前,先用“炮轰”开路,是现代的常规战术。 而在王龁,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,虽说在训练时看到的效果还不错,但应用于实战呢? 一排“大砲”呈新月形摆在邯郸城下; 旁边,是一队队扛着云梯,手持武器的突击队。 王龁环视一眼,询问各“砲长”: “都准备好了吗?” 回答是异口同声: “准备就绪!” 王龁果断地一挥手! 在高高翘起的木板前端下面,十几个人一齐猛力的往下拽栓住它的绳子。 这一端嗖地沉下,后端飞速崛起。 通过杠杆的作用,把放在后端上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