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宝级工匠[快穿]_国宝级工匠[快穿] 第123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国宝级工匠[快穿] 第123节 (第1/2页)

思来想去,得出的结论是,很难。
  沈声默也不是瞎想得出的结论,而是有事实,有依据得出的结果。
  首先,从理论的角度来说。
  一样事物,要想普及,要想大众化,首先必须得满足一个条件,那就是降低门槛,无门槛,做到老少咸宜,让人理解上手,一点难度都没有。
  只要这样,才是它发展立足的温床。
  这个前提一旦没有,那么不管想怎么搞,都很难。
  戏曲不满足这个条件。
  培养一个旦角,要多么废功夫,这就不说了,不练上个十年八年都上不了台。
  除此之外,对于戏曲演员本身要求也很高,还要考验团队的配合和默契程度。
  如果一出戏只有主角能打,能看,那叫独角戏。独角戏那自然是没什么好看的,观众要看的是大戏,这边要求其他的龙套演员也不能拉胯。
  至少,也要有几分本事才能上场唱戏。
  这一点就劝退了很多学戏的人。
  加上戏曲的唱本,一般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,帝王将相的故事,不接地气,不接生活。咿咿呀呀的唱词也不够大白话,远没有电影来得贴近生活,所以这又一次提高了观众理解的门槛。
  这条要想解决,倒也简单得很,能完成戏曲新编就行了。
  可今时今日,以沈声默的名气,她要想唱戏,名气还成。要想动前人的戏本子,话语权还不够。而且外部的环境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,非得要新编戏才能活得下去的地步。
  所以戏曲新编,沈声默有这方面的考量,但不是当务之急。
  最当务之急的,是门槛。
  怎么降低观众理解参与的门槛,是沈声默每个世界都在思考的事情。
  其二,是普及程度。
  唱大戏,需要龙套配合,需要乐师奏乐,有戏服有头面,方可开始唱大戏。
  最好还要有一个宽阔的台子,有帷幕,不然没有将出相入,怎么唱?
  这些条件,就又一步限制了它的发展。
  而且相较于生命力来说,戏曲算是比较古老的物件儿和新兴事物比起来,真不算新。电影才新呢,也正是因为在新兴事物的冲击下,戏曲的生存空间也更小了。
  和现在事业搞得如火如荼的电影业比起来,戏曲真就如一头瘦死的骆驼。
  所以……
  难道最后还是搞戏曲电影更有前途?
  去拍电影?
  电影也不是那么好拍的。
  虽然演员可以速成,长得好看,在镜头底下灵动一点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,和戏曲演员相比门槛是够低。只是,拍戏也是要钱的,而且还是一笔不小的钱。
  这也启发了沈声默的思路。
  哪怕是不去电影院上映,不去拍那种大电影。拍戏曲电影,刻cd卖给粉丝们,卖给对戏曲感兴趣的路人呢?
  不管怎么样,用机器来刷分,总比自己每次都亲身上场效果要好得多。
  而且从宣传和普及的角度来看,紧跟时代步伐,乘着科技发展的东风跟着发展才是正道。
  沈声默觉得,这个想法可行。
  就是……还是要钱,又要钱。
  沈声默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想了想自己还有多少钱,又想了想自己还没买的房子,再次陷入了沉默。
  她还有多少钱啊她。
  真是赚多少钱,永远都嫌不够。
  沈声默为自己的荷包流起泪来。
  -
  晚上,沈槐回来了。
  在香江混了一年之后,沈槐体现出了很强的语言天赋能力。
  刚来时,他是一个连基础粤语都听不懂,日常生活很不方便的人,如今他日常已经能用流利的粤语和本地人交谈,看不出当初的惶恐劲儿了。
  不愧是靠嗓子吃饭的,没两把刷子,还真干不了这个活。
  沈声默早就等着他了,见他一进来,就说:“爸,你终于回来了,我可等你一天了。”
  沈槐还是一身长袍,看上去温和又儒雅。
  因为现在不用下地干活,不用历经阳光暴晒,本来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变得白了一些。身体状态养回来了,看上去有几分文人的秀气。
  他手里拿着帽子,反问道:“这不早上还见过,一天天的折腾什么?”
  “我有大事和你商量。”
  因为独自在家,也没事可做,沈声默趁着自己有空就下厨了晚餐。
  当然,主要还是为了贿赂沈槐的胃。
  沈声默已经摸出一套对付他的办法,只要有好吃的,表现得乖巧一点,沈槐就很好说话。
  现在她年纪大了,小孩子那套一哭二闹三上吊已经不管用了,得换新的法子。
  沈声默带着沈槐来到餐桌坐下,一看到这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